老军垦李同书的兵团情结
发布人:离退休处  发布时间:2015-03-09   浏览次数:1075

    “人要实干、肯干、苦干,这样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人还是要讲奉献的。”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一个老军垦的眷眷之心,实现着他的壮丽的人生之梦。他就是石河子大学退休干部李同书,一名老军垦。
李同书,1940年出生,1956年应征入伍。1964年3月从济南军区转业到兵团农十师,参加一八五团一营一连(现称“西北边境第一连”)的创建工作。后任一九零团党委书记、政委。1997年调入高校,先后担任兵团教育学院保卫处处长,石河子大学纪委常委,2000年光荣退休。
    一、 结缘兵团,忠孝难全
    “那时候新疆建设兵团在全国各军区只要十万部队,那可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现在李同书回忆起自己当初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那一刻,脸上依然充满了自豪。说起李同书的兵团情节,不得不说到闻名全国的西北第一连——一八五团一营一连,而李同书正是这支连队的创始人之一。
“我当初来新疆时是带队干部,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组织部领导亲自接待的我,他问我想呆在乌鲁木齐、农七师、农八师、农十师里哪个地方?我当时就坚定地回答他: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安家!’所以我就来到了农十师叶西盖。” 李同书笑着说。1970年2月,李同书奉农十师一八五团党委的命令,到叶西盖组建一营一连。当时的叶西盖,冰天雪地,积雪平均厚度达60多厘米。“当时让我担心的还是人心不稳定这个问题。可以说那时候是房无一间,地无一陇,在那里人基本就没有生存条件,一切要靠我们自己。不过经过我们挑灯苦战,第二年我们便自己打出了粮食。”李同书这样介绍当时的情况。
    3月底,从全团抽调的55名职工,连同家属子女200多人来到了叶西盖。望着茫茫荒野,忍受着难耐的寒冷和铁衣远戍的辛勤,寂寞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部分职工的情绪一度十分低落,有的还编了顺口溜,说这里是:“黄土变黄沙,粮食不能打,地道不能挖,秋后还要回老家”。
针对上述情况,李同书与党支部骨干及时对干部职工进行了革命传统、国际形势和爱国主义教育,迅速稳定了队伍的情绪,鼓舞了士气。使这个西北第一连得到了一个急速发展。
    另一件让李同书一直难以释怀的是母亲的去世时自己不能在她的身旁陪伴左右。虽时隔多年,李同书脑海里时常会回想起母亲信中那一句句急切的呼唤……
    1972年7月5日,一八五团党委召开夏收工作会议。会后,团部一位干事交给李同书一封家信,信是远在山东老家的母亲寄来的。李同书知道母亲有病,心想母亲的病可能又加重了,他怕自己感情难以控制,当着其他人的面没敢把信拆开。在回连队的路上,李同书的手在口袋里一直紧紧地握着那封信,途经一片白桦林时,见前后无人,他才颤抖地打开了信。
    信中这样写道:“儿啊,娘患的是鼻窦癌,已到晚期,现在双目失明,疼痛难忍,生不如死,你快回来看我一眼吧,否则,你就见不到娘啦。娘别无他求,惟一的希望就是再见你一面,自儿你去了新疆,我们有8年未见面了,现在又不是战争年代,难道工作就真离不开吗?”
信未读完,李同书已泪流满面、失声痛哭起来。李同书是家里最小的儿子,母亲十分疼爱他,他对母亲也有着深厚的感情。李同书心如刀绞。他手扶着白桦树,遥望着家乡的方向哽咽着说:“娘啊,您痛在身上,儿疼在心里,儿恨不能立刻来到您的病榻前。但是,娘啊,儿肩上的担子和战争年代一样重,现在是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担当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双重任务。一连是个小连队,就我和柯连长两个连职干部,正式职工只有50来人。现在连队开荒造田已经3000多亩,劳力少、任务重,地理位置又很特别,离边境线仅一步之遥,夏收完就是冬播,这个时候我怎能向团党委请假呀。娘啊,您是深明大义的老人家,为了新中国的解放,您送大哥上战场,抗美援朝时,您又送二哥去保家卫国。今天,轮到了您的小儿子为祖国边境安危尽职尽责,请您能原谅儿子的不孝吧。”
 回到连队,李同书给在团部工作的一个战友打了个电话,请他帮忙替自己给老母亲寄去30元钱,自己又连夜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告诉老人家,等8月底冬播结束后,一定回去探望她。但不幸的是,老人家没有等到儿子的归来,8月10日就撒手西去了,家里的亲人后来告诉李同书,母亲弥留之际,手把床头,仍在低声呼唤着小儿子的乳名……
    二、校园安保 亲力亲为
    1997年,李同书调任到新疆兵团教育学院(后简称兵教),担任保卫处处长。便开始战斗在维护校园稳定,确保校园安全的战线上。
兵团教育学院当时占地680亩,教职工470人,还拥有一个7000亩地的农场。外来人员高峰时可达千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当时兵教那个环境真的太差了,骚扰、偷东西的人太多了。”一名曾经的兵教老职工这样说道。
李同书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带着保卫处4名干部,11名警卫天天排查安全隐患,登记外来人员,查处一般治安案件。李同书脑部的伤患就是在那个时候留下的。
    有一次,李同书正在办公室值班,突然接到报案,称一个施工队队员在兵教电影院调戏了一名女教工,李同书立刻带队将犯罪嫌疑人带到保卫处调查,没想到施工队工头带领一伙人将保卫处围住,要求放人。面对这样的情况,李同书没有妥协,并且与施工人员讲法讲理,但却遭到施工队的暴力侵害,李同书的脑部受到重击大出血。即使如此,他为维护校园治安,还是毫不妥协,坚持配合公安人员对违法犯罪分子进行了查处。
自从李同书来了兵教保卫处,保卫处年年被兵团、奎屯市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他本人也多次受到表彰。担任兵教纪委常委后,他以一个老兵的责任与担当,忠于党章,严守党纪,坚决同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一伙侵吞学校资产的腐败分子在第七师检察院的有力查处下,受到了国法的严惩。
    三、退而不休,老骥伏枥
    2000年12月,从石河子大学纪委常委的岗位上退休后,李同书的生活依然很忙碌。他订阅了《中国剪报》、《老年文摘》、《炎黄春秋》等书刊,每天读书和按时观看《新闻联播》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2007年5月,石河子大学关工委和学工部相关领导找到李同书,希望他对新招入的国防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李同书欣然接受,积极准备,认真备课,以《忆峥嵘岁月 铸就辉煌青春——如何做一名革命军人》为主题做了一场两个小时的报告。报告期间,掌声雷动,多名同学当场表示要像李同书一样成为一名为祖国边疆奉献青春的革命军人。
    曾经一名文学艺术学院的学生高景战听了李同书的报告后,内心久久不能平息,他经过多方打听终于知道了李同书的住址。多次上门拜访。他曾在他的日志——《这片土地•我们的执着》中这么写道:“军垦战士们面对荒凉,依凭着心中特有的激情,依靠着不甘放弃的动力,在不毛之地上创造了奇迹……愿他们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年轻一代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2008年6月,李同书又被石河子市红山街道党工委聘为街道关工委“五老”关爱团团员,为街道孩子们做“忆当年 讲传统”的专题报告。
退休十多年来,如今可以在石河子大学报告厅、石河子市向阳街、红山街道的文化活动中心里看到李同书忙碌的身影,他就这样退而不休,一直为兵团下一代的成长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记者手札: 李同书老人今年已经76岁了,依然精神焕发。多次和他交谈,每次都能从他的眼神中读出一种坚定,一种坚持,那是对康庄大道的坚定,对人间正道的坚持。他从青年离家到新疆建设兵团一线奋斗到现在退而不休,他的身上体现的正是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向老人致敬,向老军垦致敬!

(作者:石河子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李江涛  云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