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七十 笔耕不辍 —— 记我校退休教授王荣栋
发布人:离退休处  发布时间:2015-03-10   浏览次数:330

今年10月,石河子大学退休教授王荣栋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的出版。而这已经是他退休后参与主编的第七本著作了。

我是学院年龄最大的教师

第一次电话联系王教授的时候,他正在学校教育技术中心制作一部小麦栽培实用技术培训的电视片。这是兵团劳动局主持的项目,目的是面向团场职工进行科普教育、推广新技术。
接受采访时,王教授笑着解释说,这是他退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基层服务。现在,他还经常到团场去讲课,为团场生产做技术指导。“年纪大了,基层去的少了,但讲课还是要去的”,他最了解团场对科技的渴望。

刚满73岁的王荣栋,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耳聪目明。2004年,他以70岁高龄从岗位上退休,“我是学院当时年龄最大的教师”。对此,他很自豪。

退休后的王荣栋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虽然嘴上说不喜欢唱歌、下棋,他心里却十分清楚,自己是放不下倾注一辈子心血的事业。

退休前后10多年间,他以第一作者、第一主编、第一副主编的身份,参与著书15部,仅退休3年间,便先后7部著作出版。

《作物栽培学》、《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品种•环境•措施与小麦品质》、《中国北方春小麦》、《中国专用小麦育种与栽培》、《小麦精准栽培》,从高校教材、到学术专著再到科普书籍,他一个也没落下。

这份清单还不包括他参编的书籍、将要出版的书籍、兵团内部编印的书籍和疆内发行的科普教育电视片和校内教学使用的电视片。

“选择著书是因为自己有几十年的积累,现在终于有了时间,自己的身体也还健朗。”73岁的王荣栋,有着40多年教学经历,先后主持了十几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并长期深入基层,指导农业生产,推广新技术。

“新疆的农业科技方面的书太少了,我想尽个人所能,把自己一辈子的研究经验、成果,社会上好的经验,整理提炼,献给社会。”王荣栋最终选择拿起了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书写不好,是对读者的不负责

王荣栋的书房,干净明亮。西面书架上,摆满了专业书和历史、文学书籍,东面的书桌旁,摞放20多个纸箱,大部分是出版社寄给王荣栋的出版清样。壁橱上,“博春一号”(新春7号)小麦,静静地守护着它的缔造者。

谈到这些著作,王荣栋很严肃,为外行的记者一一介绍了著书的过程。他特别强调,这些成果都是大家的功劳,不是依靠个人能够完成的,“我只是做了牵头和组织工作”。

小麦优质高产研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领域的著作基本是集合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通力完成的。王荣栋是新疆小麦研究的权威,经常被邀请负责该内容的统筹和写作。

在赶稿子和做编辑的日子里,王荣栋通常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稿子,累了便出去散步,然后回来做早饭,吃完后接着看稿或写作。因为心里一直惦记,晚上他也睡不安稳,脑子迸发出新想法时,立即起身记下来。此外,作为编辑,他还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编委会。

讲起著书过程,王荣栋有说不完的话。而让他记忆最深是《作物栽培学》的编著过程。“每天都要看很多稿子。大家的写作风格不一样,内容上有时也有交叉。我每篇都要仔细研究,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然后花大量时间与作者进行沟通。有时稿子往往要反反复复修改很多遍才能定稿。”

“著书不能粗制滥造,更不能从网上摘抄,落在纸上的文字都是作者的心血。”王荣栋坚守自己的学术道德。他认为,“书写不好,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也丢自己的脸。”

令王荣栋深受鼓舞的是,他的举动得到自治区教育厅和学校的鼎力支持,两个单位都专项拨款进行资助。

现在,王荣栋正在参与《中国优质专用小麦区化与栽培》一书的编辑写作,该书聚集了全国各省小麦资深专家,主编为中科院院士庄巧生。王荣栋是新疆地区的唯一入选代表。

学生能看到这样生动的教材该有多好

1960年扬州大学本科毕业来我校任教,到成长为国家农业部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学术带头人、兵团小麦专家,王荣栋扎根西部,在讲台上一站就是44年,培养了多少学生,自己也说不清楚。

在王荣栋眼中,一名教师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把学生培养成才,得到社会的认可。

因此,当兵团劳动局请他制作小麦栽培实用技术培训的电视片时,他第一个想到的是“学生能看到这样生动的教材该有多好”。他下决心把片子做好,让团场职工和学生都能用。

“如果学校举办课件大赛,我一定争取参赛。”对于课件的内容和水平,他十分笃定,意气风发的神情仿佛已经领到了大奖。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所有教师关心的问题。现在,学院的年轻教师经常打电话到家里请教王荣栋教学方面的问题。

王荣栋认为,年轻教师应该多下基层,接触生产实际。理论联系实践是他一贯坚持的原则,“理论源于实践,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升华”。从开始进行作物栽培研究,王荣栋的足迹遍及了兵团90%的团场。在那里,他跨越了“理论”到“实践”的差距,实现了从“空谈”到“指导生产”的转变,赢得了他最喜爱的称号——“农场教授”、“科技大使”。

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05年,王荣栋决定写一本“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研究生参考教材,并很快组织起了相关硕士生导师。历经两年多筹划写作,《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终于完稿。除教学经验外,该书还收纳了国内外关于农业生产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疆的生产实践。在国内该领域的教材中,这是非常少见的。

“现在的年轻教师有自己的优势,学历高,信息广,但在深入基层、了解生产实况方面有着不足。”他希望这本书能为年轻教师授课、学生自学提供一些帮助。

“对年轻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扬长避短,而是抓紧时间——扬长补短。”一直关注学科发展的王荣栋,对年轻人寄托了深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