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的记忆
发布人:离退休处  发布时间:2015-03-13   浏览次数:419

    (李文华,中共党员,1931年生于河北省密云县。1948年参军,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过平津战役、太原战役、兰州战役等,抗美援朝时随部队参加了第四、五次战役,经历过著名的铁原狙击战、凤尾山争夺战、突破临津江等战斗。回国后参加学习,1971年到兵团农学院工作,编写了大量军事理论教材。1993年离休。)

 

17岁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1948年秋,解放军解放了李文华的家乡—河北省密云县(现属北京市)。虽然当时他年龄小,但已经知道了解放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在知悉解放军招收兵员后马上报了名。就这样,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那年,李文华17岁,从没有摸过枪。

    当时的形势依然很严峻,周围的敌人想趁解放军立足未稳,把他们从密云赶出去,可是胜利的果实怎么能轻易被夺回。参军后的第二天,李文华便领上枪参加了战斗,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不久,辽沈战役爆发,李文华所在的部队负责和兄弟部队牵制傅作义集团的三十五军、暂七军等精锐部队,防止他们去增援东北的敌人。平津战役中,更是积极消灭敌人的外围部队,配合野战军的整体部署,保证整个战役的胜利。

最光荣的一次战斗经历

    那是李文华立了三等功的一次战斗,也是他之所以破格提前结束预备期,转为正式党员的一次战斗。“这次任务的完成可以说是我的军旅生涯中最光荣的一笔了。”李文华说。

    太原战役时他所在的连是团里的尖刀连,冲锋在一线。一天拂晓,在攻打太原外围双塔寺时,他们遇到了一个坚固的碉堡阻挡,那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修筑的,当时里面13个人里还有日本人。碉堡有40公分厚,里面配备了两挺歪把子机关枪,两个掷弹筒,还有冲锋枪和步枪若干,可以说是易守难攻。

    敌人的火力很猛,连队冲锋了三次,两个排的编制被打散,伤亡60余位战士,部队减员达三分之二,更严重的是,这个据点迟迟攻不下来会影响整个战局。副班长康祝海和李文华主动请缨,并且表示完不成任务决不回来。他们两个边打边冲,来到了离碉堡不到30的地方,然后把手雷全部仍出。在手雷爆炸燃起的烟雾掩护下来到了碉堡旁边,把炸药包放在碉堡上,只听轰的一声……碉堡里面伸出了白旗,原来敌人见大势已去,投降了。

朝鲜战场上两次差点成“烈士”

    抗美援朝时,李文华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6318755912连通讯班班长,手下有18名战士。由于通讯班任务的特殊性,他们有时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会把信吃到肚子里来保证情报不落到敌人手里。尽管通讯班不参加战斗,但也凶险异常。有一次,通讯班在一天内竟然有两人牺牲,两人重伤,四人轻伤。而李文华本人在朝鲜战场上也有两次差点成为烈士。

    第一次是在凤尾山战斗中执行防守任务时,炮弹铺天盖地往防炮洞打来,其中有一枚落在李文华的防空洞前方不到3远的另一个防炮洞里,弹片横飞,有一些竟然顺着进入了李文华的防炮洞。他当时觉得脖子的后面好象震了一下。排炮过后,李文华取下恰好依靠在脖子后面用来装衣服和鞋子的包袱,竟然发现包袱上有血,原来脖子被弹片划伤了。再一看,里面的衣服和鞋子都是弹洞,有两枚指头长的弹片还留在他的包袱里。

    第二次是在他和通讯员代玉双一起过敌人封锁线的时候,两个人正在路上走着,突然头上响起里“嗖嗖”的声音。小通讯员说:“看,班长,石头!”,李文华一把把他摁到地上然后扑上去,说:“傻瓜,那是炮弹!”当时李文华就想,说什么也不能让这个机灵的小通讯员牺牲。

    等他们起来一看,脚旁边不足一米处立着一颗155榴弹炮的炮弹,不禁很是后怕。要知道,155炮弹爆炸的威力很大,足以炸出一个直径三米的大坑,要是这个炮弹炸响了,他们肯定会牺牲的。那颗哑弹又一次救了李文华。

做个新时期爱学习的军人

    1952年,李文华被安排到63军速成中学学习。1955年到西安地区武威步兵学校学习,在步兵学校,他认真学习五大技术战术、轻武器射击、团营连作战指挥和步炮兵、坦克协同作战理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上等生称号。195610月毕业,获得少尉军衔。

    1971年,李文华调到兵团农学院,除从1983年开始在基础部体院教研室副主任工作两年外,主要负责军事课程教学。近二十年来,编写军事训练大纲、组织计划、军事管理、理论探讨、射击技术、单兵作战的理论教材。

    1999年,李文华获得讲师职称;1992年获得高级政工师职称;1993年离休,现任离退休工作处党委委员、离休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