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择业观和敬业观--记石河子大学李蒙春教授
发布人:离退休处  发布时间:2015-03-13   浏览次数:626

    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我的亲身经历,试图从如何选择职业,如何敬业,谈谈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

一、选择职业,服务人民

    回顾一九四九年我七岁时,我的父亲跟随陶峙岳将军在新疆和平起义,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山区剿匪,打垮乌斯曼一伙匪徒后,全体官兵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屯垦戍边,进军戈壁荒滩,开荒造田,创建农场。这时我需要上学,便远离父母,送往乌鲁木齐新疆军区子女学校(迁往新疆原延安子校)学习、生活。在校十年,我得到革命老前辈的关怀和照顾,受到爱祖国、爱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教育,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逐渐懂得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成千上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撒热血,用生命换来的。我只有长大好好为人民服务,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

    高中毕业是我人生第一个十字路口,面临选择什么职业?当时学校动员共青团员带头报考师范院校,但父亲希望我学医学,最终我选择了学农,由原兵团农学院录取,学习农学专业。但父亲未等到我收到录取通知书,就因建场工作过度劳累,患高血压脑溢血病,英年早逝。留下我们正在上学的七姊妹,母亲是家属,全家无一人工作,家庭无经济来源,仅靠国家有限的补助金过日子。摆在我面前的问题是继续求学,还是放弃学业,但我还是决心继承父亲未完成的屯垦戍边事业,克服家庭暂时的经济困难继续上学。当时兵团为了培养屯垦戍边的专业人才,对兵团农学院的学生实行免缴学费伙食费,而且每月给学生补助3元零花钱,这为我提供了继续学习的基本保障。入学后国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又是建校初期,教学设施落后,建校劳动多。到秋收时,全院师生到农七师车排子垦区农场拾棉花两个月,农场其条件之差,劳动时间之长,劳动强度之大,是我有生以来从未经历过的。个别同学因当时的艰苦劳动而自动休学回家。以后四年中的专业劳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学校组织我们下农场,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当时生活条件艰苦,但与父亲及第一代老军垦相比,不知好了多少倍,他们开荒建场时,没有面粉加工设备,就吃麦粒,没有房子,住芦苇棚或地窝子,我父亲为规划农场,去芦苇滩考察,有一次连人带马一起陷进了沼泽地,差点搭上了性命的情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们吃这点苦算得了什么。然而通过这些社会实践,与农工打成一片,却培养了我们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树立了兵团精神。

    大学毕业做什么工作?这是我人生面临的第二个十字路口,当时虽然是国家包分配,同时号召毕业生到南疆和阿勒泰垦区去,到兵团最艰苦的地方去。那时我想是兵团圆了我的大学梦,我要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回报兵团,回报社会,请求到最艰苦的农场去工作,可是由于学院正处于建院初期,缺乏师资力量,决定让我留校任教。

    回顾当时我们选择职业的历史背景,分配形势等,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有显著的差异,但是服务人民,联系群众,深入基层是相同的,不过我们当时考虑更多的不是收入多少,而是能否最大限度地把所学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因为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是有志青年锻炼的有效途径。把实现自我价值与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立志到基层、到农村去,到祖国人民需要的地方去,永远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二、忠诚教育,爱岗敬业

    国家需要我当教师,便确定要在教育战线干一辈子,我意识到自己的崇高职业的价值,要爱岗敬业,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道德和业务素质。留校任教的第一年,兵团掀起大搞样板田丰产活动,我未能同其他老师下农场,主动要求去学院实验站劳动锻炼,带领学生到生产基地进行生产实践,亲自指导小麦丰产试验田。正在实践教学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受到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一耽误就是十年,专业荒废,年龄增大。返校时我已经是30多岁有两个孩子的母亲。我们为了把文革耽误的时间补回来,把一年当两年用。1980年王震司令员赠送兵团塑料薄膜,要求进行地膜植棉高产试验,我当时如鱼得水,极为兴奋,我总算等到了结合专业,施展才华,为国出力的机会。在缺乏地膜植棉实验资料、又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我无法照料两个正在上小学的孩子,克服下农场生活、试验的种种困难,在连队一蹲就是两三年,从中取得了大量地膜植棉高产的第一手资料,并获得“地膜植棉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兵团科技进步特等奖。此外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积极参加自治区、兵团棉花生产技术咨询专家组,赴南北疆植棉团场(县)进行技术指导、高产鉴定、成果验收等工作。“九五”期间,为了进一步提高新疆棉花的品质和产量,我主持了兵团农业科技重点攻关课题《新疆棉花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承担国家科委科技攻关项目、自治区重中之重课题《棉花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主持子专题《北疆棉花高产生理机理研究与示范》。经过五年联合攻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填补了区内外空白,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在实验示范团场始终坚持科学实验和大面积推广相结合,通过培育高产试验示范田、棉田现场指导、广播电视讲座、农闲对技术人员和职工培训、编写棉花栽培科普教材等多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农场职工科学植棉的积极性,如兵团农六师新湖农场24万亩棉花,五年(1995-1999)连续获得棉花大面积丰产,单位面积皮棉由过去每亩80余公斤提高到120余公斤,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年累计新增产值一亿多元,仅棉花一项年均总利润达800余万元,职均年收入由5000余元增加到近9000元,收入明显增加。

    综上所述,国家的需要,是我选择职业的前提,择业后热爱教师职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努力钻研业务,在教学、科研、技术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曾多次获得国家、自治区、兵团多种奖励和荣誉,如全国农业院校支农扶贫优秀教师、中华全国总工会先进女职工、自治区开发建设新疆先进工作者、兵团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从我的亲身经历深刻体会到选择职业,一定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党和人民的需要,同时择业后,一定要爱岗敬业,深入基层、到生产第一线去,将所学知识服务人民,并在服务中努力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